首页 > 议政调研
参政党自身建设基本经验问题探析
作者:        信息来源:本站        时间:2013-12-13        分享到: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深入推进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充分反映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1]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参政党的自身建设提出的高要求和新期望。各民主党派必须树立大局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建设高素质参政党。民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总格局中的参政党,历来重视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2010年,民建中央制定出台了《民建中央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的意见》。2012年12月19日,民建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民主建国会章程》中明确指出:“实现政治纲领和任务,必须全面加强自身建设。”[2]新形势下民建总结建会近70年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自身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新形势下加强自身建设的思路和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会的事业健康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履行参政党职能,有利于更好的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贡献力量。


    一、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依据


    (一)自身建设是参政党存在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政党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政治现象。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相互之间是有同有异的,“同”就是都以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为依据,反映各政党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的一致;“异”就是在具体纲领上各有鲜明的特色,反映各自所联系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要求。这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之特点。一个政党的存在与发展固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外部客观因素有关,但政党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政党的外部而在内部,在于政党的自身建设。[3]加强自身建设同样是作为中国共产党亲密战友和肝胆相照诤友的参政党存在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自身建设贯穿于民主党派的发展史
    我国各民主党派的诞生和发展,都与中国现代的革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的革命斗争密切相关。各民主党派能经受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考验和锻炼,固然是由于在斗争实践中选择和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也与各个民主党派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自身建设分不开。以民建为例,也是每面临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总伴随着一次重大的自身建设。1945年12月16日,民建在重庆成立。民建成立后,积极参加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1948年,民建响应中共“五一”号召,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参与新中国的建立。建国以后,民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组成部分,在积极参加国家大事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做贡献的同时,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不断地进行着自身建设直至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主党派发展的历史也是其自身建设的历史。


    (三)参政党自身建设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从政党登上政治舞台,直至其在人类社会上消亡即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制度为止,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迅速和巨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所有的政党都要经受是否适应和能否推动历史前进的考验,民主党派也不例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态度和殷切的期望,这给各民主党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各民主党派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而长期存在和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点在于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努力和建设程度,尽管各民主党派都有自己的光荣传统和革命贡献,然而若以一个现代的革命政党的要求来衡量,都还存在必须正视的差距,都有加强自身建设的紧迫感和切实行动的必要。


    二、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以民建为例


    民建成立近70年来,同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针对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更好地发挥参政党作用,在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民建自觉接受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同时不断提升会员整体素质,在自身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实践是理论的升华。近70年来,民建始终与时俱进,追求进步,将理论上的清醒视为保持自身发展的源动力。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民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实践意义,也是本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理论上清醒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和实践找到的正确道路。它不仅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建的历史抉择,也是民建根本的政治原则和基本立场。进一步坚定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政治上坚定的参政党的重要保障。


    (三)坚持发展与巩固,积极发挥特色的方针
    自民建成立以来,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建的组织建设始终坚持在发展中巩固、在巩固中发展,积极发挥特色的方针,组织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组织规模和成员数量稳步发展、组织结构不断改善、领导集体作用发挥显著、整体功能日益增强、新老交替顺利推进。民建在组织建设上取得的成绩既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化,也充分体现了多党合作事业的不断巩固和发展。


    (四)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制度和机制 
    在参政党的自身建设中,思想建设是核心、组织建设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制度建设是参政党自身建设中根本性的建设,也是推进民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民建始终不渝地把健全会内规章制度作为自身建设的有力保障,着力构建本会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长效机制,不断推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与时俱进地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比如,逐步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基本制度,加强领导集体建设的专项制度,建立健全会内监督机制等。制度建设上的新成效,成为新时期民建自身建设最显著的特征和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三、现阶段参政党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自身建设是参政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多党合作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是参政党履行职能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参政党自身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制约自身建设的问题。


    (一)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薄弱,缺乏理论对实践的支撑
    中国共产党在六十多年的执政生涯中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党建理论体系,参政党党建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对它的性质、地位、职能的定位,在中发[1989]14号文件颁布后才逐步明确,期间不过20年多时间。参政党理论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还不够系统、还不够完善,还有很多值得探索和丰富的空间。对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工作机制与规律的探索缺乏理论支撑,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提炼,上升为理论。


    (二)参政党的组织发展空间发生变化,影响参政党可持续发展
    一是中国共产党对无党派人士的高度重视,使民主党派组织发展面临困境。目前,各地、各高校相继成立了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无党派人士作为一个界别参与政治协商,致使一部分无党派人士对加入民主党派的热情不高,认为这样进退自如,组织需要时可以作为“空降兵”去担任某党派的领导;二是大学生加入中共的人数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中中共党员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若干年后,民主党派的后备干部发现储备将存在问题;三是基层领导干部对党派的认知意识淡薄,有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优秀人才加入民主党派不支持,千方百计加以劝留。人才资源匮乏将影响到民主党派的可持续发展。


    (三)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缺乏实战舞台,现有培训平台利用不充分
    中发[2005]5号文件指出:“要着眼于多党合作事业的长远发展,支持民主党派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2012年2月,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4],但实际落实需要一个过程。党派成员担任政府部门领导职数的指标难以达到,如司法、教育、卫生等部门。而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各级各部门实职领导的也不多。党派后备干部数量、结构和素质与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同时参政党成员及后备干部缺乏实践锻炼的舞台,对参政党成员的培训主阵地社会主义学院的利用不够充分。
四、新形势下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对策分析


    参政党自身建设是一个不断前行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都有其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必须紧紧把握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与时代同行、与历史同步,进一步找准参政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分析和研究参政党自身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经过多方努力,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办法,使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一)学习和借鉴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成功经验
    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就应该具有与中国共产党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参政意识和监督水平。因为多党合作是以合作对象的存在为前提的,多党合作事业要求的是与中国共产党一样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参政党。所以,提出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绝不是偶然的,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多党合作的特点和规律。同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相比,执政党建设理论已经形成比较完整和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而民主党派成为参政党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对参政建设的规律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参政党规律的认识和了解还处于比较初步的阶段。参政党自身建设的理论还不成熟,处于研究和探索的阶段。参政党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做前导,需要将各民主党派多年来在履行职能、自身建设和运行机制方面取得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上升到规律层面,为参政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开拓创新做好理论准备,这也是高素质参政党的必备条件。


    (二)成立参政党建设全国研究学会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智慧的结晶。这项制度,既合乎时代发展潮流,又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5]从这一崭新角度来看,加强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我国已有全国性的执政党建设研究学会,如果条件成熟,再成立一个参政党建设全国研究学会,吸收各民主党派高层领导以及从事党派教学、科研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参加,其中也包括中国共产党资深的专家和学者,无疑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建设和事业的发展非常有利。成立参政党建设全国研究学会的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参政党的形成和发展、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关系、参政党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参政党的现实功能和作用、参政党的自身建设以及参政党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总结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回答和解决参政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达到统一思想、规范行为、引领方向、开创未来的目的。这就为参政党发挥作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现实可靠的依据。


    (三)建立参政党联席会议制度
    我国共有八个民主党派,主要由各行各业的有代表性的中上层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组成,这是一个庞大的人才集群和智力库。按照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就能使各民主党派增加新的动力和合力,使整个能量得到再释放。可见,建立参政党联席会议制度势在必行。当前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不仅执政党要直面挑战,而且参政党也要积极配合应对。因为有些问题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而且还会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问题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仅靠一个党派来解决力量有限,必须采取多党派协同作战、联合攻关等措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成立的参政党联席会议制度,主要就是为了达到沟通情况、交流看法,明确重点、集中研讨,通报信息、形成纪要,形成合力,推动工作的目的。


    (四)把社会主义学院办成一流的参政党党校
    把社会主义学院办成一流的参政党党校,是解决发挥参政党作用的治本良策。仅有发挥参政党作用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发挥参政党作用的胆识、学识、能力和水平,这些条件和要素必须经过系统学习、严格培训和长期实践的积累、沉淀等诸多环节才能实现。而要实现这些环节的无缝链接,最好的载体和平台就是到社会主义学院深造,这就对办好社会主义学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在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统战部门的直接协调下,朝着“一流的标准、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科研、一流的人才”的方向不断前进。一方面,要把各民主党派高层领导和一大批中青年骨干作为培训的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把一些业务骨干和有潜质的干部送到国外培训;或者加强社会主义学院与中共党校以及其他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办学和校际交流,真正把社会主义学院办成一流的参政党党校,为进一步发挥参政党的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建国会黑龙江省委员会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中山路99号1210室    联系电话:0451-85992042
黑公网安备 23011002000534号  黑ICP备10008377号-1  网站建设:无限力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