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议政调研
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作者:姜鸥        信息来源:本站        时间:2018-06-25        分享到:

                                                                     民建哈尔滨市委       姜  鸥


       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美好生活需要”由物质需要与心理需要共同构成。国家卫生计生委等 22 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出具体要求。
      当前存在的问题: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 ;心理健康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研发投入不足;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短缺,供需缺口巨大且结构失衡 ;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管理体系和行业立法尚未健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亟待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面临诸多挑战。

       根据深入实际大量的调研,现提出五点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22 部委在《意见》中提出,“到 2020 年,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包括各部门各行业、城乡社区基层、社会心理机构以及医疗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同时,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科普、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专业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管理等共同发力。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机构完善、人员齐备的工作网络。综治维稳部门要设立心理疏导工作室,并开通心里咨询热线;完善社区心里疏导服务站功能,形成覆盖市区的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可利用微信、APP、短信、公众号等手段加强服务延伸。

       二、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加强心理建设。最重要的是在重大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各类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心理需要,逐步规范决策中的心理影响评估,注重疏导不公平感,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心理影响评估的过程,也是向人民传导和沟通政策信息、提升公共政策满意度的过程。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精细化的社会治理,有助于减少社会心理矛盾的发生、对多发易发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干预、营造友好互信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三、健全制度,推进心理服务体系制度化。建立健全心理疏导工作的各项制度,使心理服务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心理排查制度。通过心理问卷调查、走访社区,发放“心理服务联系卡”等方式,对群众的心理状态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发现群众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二是心理帮扶制度。对排查出来的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群众及时进行心理帮扶,由心理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服务,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三是跟踪回访制度。建立心理档案,并对通过心理帮扶已化解矛盾的群众定期进行回访,进行跟踪心理疏导和调解,进一步巩固帮扶成效,防止问题反弹,做好跟踪稳定工作。
       四、明确重点,建立“三位一体”格局。通过综治维稳中心(站)、学校、社区中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公益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建立“三位一体”格局。充分利用综治维稳中心(站)的心理疏导室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将心理疏导先期介入运用到调解工作中去。中小学应该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解决学生人际交往、青春期困惑和成长中的烦恼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五、建设心理干预和预警机制,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通过建立心理动态评估体系及公共突发事件、灾难心理干预应急预案,对社会民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群体性事件,能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稳定群众的情绪,防止矛盾的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荣军农场坚持对重点人群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影响和谐的部分疑难问题,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建国会黑龙江省委员会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中山路99号1210室    联系电话:0451-85992042
黑公网安备 23011002000534号  黑ICP备10008377号-1  网站建设:无限力创